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以史为鉴
透视美军“斩首”行动背后的情报与信息保密
发表时间:2020-12-07 12:00

914日,美军不宣而战,突然对叙利亚“贺拉斯·丁”极端武装(附属于基地组织)的高级官员赛伊夫进行精确“斩首”行动。当赛伊夫乘车经过叙利亚伊德利卜市街头时,被美军“忍者”空对地导弹精准打击,人车当场俱亡。

此为“忍者”导弹第10次实施定点击杀目标。今年13日,号称伊朗“名将之花”的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被美军精确制导炸弹定点袭杀,成为美国自1943年杀死偷袭珍珠港事件主谋、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以来,“斩首”的最高级别外国军事指挥官。今年2月以来,美军接连实施至少5此空袭式“斩首”。这些击杀行动屡屡得逞的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情报窃密和波诡云谲的信息交锋。

行动前­——以假乱真掩饰企图

在一个主权国家杀死另外一个主权国家的高级人物,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把握。为达目的,美军动员各方资源,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信息角力。

一方面,善用扑朔信息迷惑对手。在斩首赛伊夫事件中,美国极力在世界人民面前渲染其“屠夫”形象,毫不避讳地高调宣称要对基地组织进行惩罚打击,并扬言已批准定点清除行动有关计划。但什么时候打、用什么方式打、从哪里打只字未露。同事,美国CIA等情报机构暗地里一直跟踪监视并分析研判赛伊夫个人特点、行动规律及活动特征,直到定点袭杀前,均未采取实质行动,让外界误以为美国只是对伊朗进行口头警告而已,达到以真实假目的。

另一方面,通过假途灭虢掩饰企图。在斩首苏莱曼尼前,美军接连在也门针对伊朗革命卫队重要指挥官及财务官执行清除任务,但未将其击毙;在阿富汗,针对塔利班重要任务实施打击。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无论美军再怎样强调“军事透明”,其对行动意图等关键信息却严格保密,甚至采取军事佯动、火力摧毁等手段干扰和诱导对手,既声东击西以真示假,又假途灭虢以假乱真,既转移世界舆论关注焦点,又达到麻痹对手、掩饰计划的目的。

行动中——情报工作周密保障

美国在斩首行动上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全方位,无死角的强大情报支撑。二战以来,美国一直在世界各地布设情报侦察网络,构建多位一体的情报侦察体系。在太空,运行着世界上最多数量的间谍卫星,全天候侦察监视;在空中,无人机、电子侦察机等如影随形,“谍眼”无处不在;在网络空间,掌握着互联网根服务器,并凭借技术优势肆意开展网络监控;在社会交往中,秘密渗透、拉拢策反无孔不入,千方百计窃取目标对象情报。

今年3月,美国成功“斩首”索马里青年党头目——马哈茂德,事后美军透露,针对该人物的情报跟踪已经进行近10年,综合运用卫星、无人机、技术侦察、地面情报人员等手段,最终锁定目标踪迹,实施精准清除。此次对赛伊夫的“斩首”行动中,也有技侦、卫星、间谍等一系列情侦力量的密切配合,尤其是现场进行目标确认的“白头盔”人员,是美国重金扶持的搜情人员。

从以“斩首”苏莱曼尼为代表的美军此类行动中,可以梳理出其情报手段的运用模式。技术侦情方面,利用无人机侦察、卫星侦照、通信侦听和电子侦测等多种手段,准确获得苏莱曼尼从大马士革到巴格达的行程安排。包括苏莱曼尼何时登机、何时降落、降落在哪座机场、几号停机坪、与谁同行等敏感信息。尤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发部署在伊拉克的“实时区域网关系统”,早已截获整个中东地区的通信信号,并将数据信息远程传输到后台系统,一支庞大的后台数据力量可实时进行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最终,苏莱曼尼的所有行动一览无余。间谍搜情方面,美军事先收买了苏莱曼尼身边人员作为“线人”。苏莱曼尼及随行人员乘坐飞机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前往伊拉克巴格达,虽然苏莱曼尼一行对身份做了掩护,其真实姓名不在乘客名单内,但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有“线人”协助美国。各方已经证实被伊拉克政府锁定的就有6名美军“线人”——2名巴格达国际机场工作人员、2名机场安全保卫警察,以及叙利亚“鞑靼之翼”航空公司的2名空姐。这6名“线人”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到伊拉克巴格达,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报网络,实时全程掌握苏莱曼尼行踪。值得一提的是,苏莱曼尼作为一名资深的情报人员,也采取了掩护真实身份、规避固定路线、控制接机范围、利用夜间行动、隐蔽行踪轨迹等一系列保密和反侦察措施。同时,伊朗在伊拉克支持大量什叶派民兵,布建有完备的情侦网络。但美军建设的情报网络显然比伊军更强大,在情报力量使用上也远远领先伊朗。之后,美军又向中东增兵3000人,多艘战舰驶往波斯湾,提升中东地区美军战备等级,将伊朗52个目标列为打击目标,前后行动连接顺畅紧密。由此可见,美军之前早已制定周密的施袭计划、详细的行动流程、完备的善后措施,这一系列计划天衣无缝,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行动后——信息博弈抢占主动

现代社会,信息较量始终贯穿作战行动全过程,直接影响军事斗争主动权。美军实施“斩首”行动后,白宫和五角大楼均第一时间主动向外界披露作战成果,故意揭秘部分行动内幕和关键细节,甚至公开透露部分情报人员信息。比如。在袭击巴格达迪后就向外界透露了部分细节信息。在袭击赛伊夫事件后,美国又故意解密个别情报人员名单。目的在于:其一,掌控舆论主动,抢占主导权。控制事态发展;其二,主动示强示威,展示自身军事实力,产生耀武扬威之效;其三,敲山震虎,杀鸡儆猴,让报复者投鼠忌器,达到威慑效果。

今年年初,苏莱曼尼被“斩首”之后,伊朗革命卫队发起代号为“烈士”的军事行动,耐人寻味的示,伊朗袭击前分别向伊拉克、瑞士主动通报要袭击美军军营的具体点位,伊拉克、瑞士两国都向美国转告。得到预警的驻伊拉克美军基地,在被伊朗攻击前进行了充分准备,人员全部进入防空掩体、露天停放的大批“鱼鹰”旋翼机、直升机、无人机等成功避开,仅损坏了部分建筑设施和机场跑道。

伊朗军队的这种“有意泄密”做法存在几种可能性:第一,对苏莱曼尼身亡一事进行报复,造成美军基地一定损失,挽回主权国家应有颜面;第二,回应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展示不受强权欺辱的自尊心理;第三,尽可能不造成美军人员重大伤亡,降低美军新一轮军事反击的风险。而且,伊朗在军事行动反击后,立即宣布报复到此为止。美国此后也未升级手段对伊朗进行攻击,相反却表明希望通过政治谈判解决危机。美伊关系虽然紧张,但经历了一轮报复与反报复后,双方战略底线已经透明,即外交、舆论等信息博弈可以升级,但双方均应控制事态规模,避免对抗演化为战争。可见,战场行动有形,信息交锋无形。博弈双方通过信息泄露与信息保密的角力,既主导事态发展,又实现及时止损,力避超出可控范围引发规模性战争。

山西省保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