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之窗 > 清廉之窗
鲁迅《家风故事》
发表时间:2022-05-19 03:25

   被誉为“东方高尔基”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不但文章出众,而且人格完美,这离不开好家风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母亲是一位饱受痛苦磨难的女性。在鲁迅童年时期,她屡遭打击,31岁时,唯一的女儿端姑病死,使她精神受到重创;37岁时,丈夫一病不起;到她39岁时,丈夫亡故。一连串的不幸,使她一时陷入悲痛之中。然而,这位坚强贤惠的女性没有被困难吓倒。眼前知书达理、懂事聪颖的小鲁迅为她点燃了一盏明灯,让她看到了希望。她下定决心,要克服种种困难,好好培养小鲁迅长大成人、出人头地。她立下一条家规: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宁可自己少吃一餐饭,也不让鲁迅少念一天书。在那样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她忍饥挨饿,用长满茧子的双手去劳作,不但养活了鲁迅,还让鲁迅早早地进入私塾学习。鲁迅成名后,经常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



   鲁迅在这样的好家规的熏陶下,在这样的好母亲的感染下,从小就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而且努力进取,学习成绩突出,有鹤立鸡群之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秉承母亲的性格,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屈从别人,但对母亲百依百顺,从不顶撞。鲁迅深知母亲的苦楚,更知母亲的用心。母亲的伟大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一生受用。

   鲁迅是个典型的孝子。他参加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予母亲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和安乐。在北京工作时,特意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了不让母亲寂寞,不管工作时间如何紧张,他每天空余时间都要到母亲房间与她聊天;出门之前,到母亲面前打个招呼:“阿娘,我出去哉!”回来之后,也一定向母亲说句:“阿娘,我回来哉!”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他买了优秀绣像小说《西厢记》、《镜花缘》等供老人阅读,以满足母亲文化生活上的需求。

   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作品上可以看到,他的孝道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所以许多人说:“好家风造就一个大名人。”

   如今,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欲速则不达。我们既要改变“放任自流”,更要改变“填鸭式”和“棍拳式”等教育方法,以身作则,以德立家、以德治家,为子女树立良好家风,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开放进步的社会必须要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做奠基,它将影响每个人的终生。

   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几千年来,人们把孝视为天性。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百善孝为先”“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将孝置于仁善之首要,定解忧之良策,可见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高,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影响有多大。

   所谓“父子有道”,就是儿女与父母之间既要有基于血缘的骨肉亲情,也要有人之为人的尊严和道义。父母与儿女有平等的人格尊严,要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而绝非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加与顺从。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地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任谁也会寒心的,那可能会换来对方理所当然的冷漠对待,以及自己的竹篮打水式的寒心,最终所导致的是抑郁与愤怒。所以善巧地维持平衡,互相尊重理解,相互感激,感情才得以维持长久,这就是“父子有道”之真意。  

   所谓“父仁子孝”“母慈子孝”,既是孝道的一种理想状态,同时也是父母与子女的一种因果联结。父母之仁慈可换来子女的孝敬,同样子女的孝敬也会换来父母的仁慈。父母之爱不能变成溺爱,当然子女之孝也不可一味顺从,两者之间也必须要遵循“父子之道”,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关系才能稳固。  

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之基,传承孝道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孝道也必须在相互尊重中传承。有尊重相随的孝道传承,才会在合家欢乐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个体的独立价值,确保心灵之康健,继而在公共领域中做一个追求正义、孝行天下的公民,让社会更具人性、更加和谐。


山西省保密局